关税大战,裂解了全球汽车价值链

/ 0评 / 0

如果将美国挑起的全球关税大战比作一场“焰火秀”,那么“绚烂”程度将是空前的。所有和外贸有关的产业,沿着价值链上溯波及到的所有企业和个人,都需要面对二战以来最严峻的国际贸易前景。虽然早在特朗普第一任期的末尾,全球贸易体系就已经陷入僵化,但这几天,恐怕是这个“植物人”正式宣告不治的日子。

关税战走势的两个预判问题

有人认为,美国经济(首先是股市)遭到严重破坏、叠加美国国内反对力量,加之贸易伙伴的反制,就可能迫使特朗普收回成命,这样的预判可能是想多了。

第一个问题,全球关税乱战会不会长期化?

特朗普接了烂摊子。面对36万亿美元国债、每年超过1万亿债息、维系社会运转的2万亿资金缺口,作为总统,解决方案只有两条:发债与税收(美国政府的投资收入、非税收入之卖地、罚款等都是杯水车薪)。

正常人都能看出来,美国连利息都快付不起了,债务不可持续。对内加税不可行,债务重组更不可行。因为跨国企业的利润通过转移定价方式藏在海外,从不回流本土。这么做有个Bug,利润可以不回国,但商品一定会跨越国境线。因此,特朗普决定不等跨国企业的报税单,直接从交易环节征税,以打击离岸结构性避税。

既然特朗普想解决美国的长期问题,那么全球加征关税就是唯一解法。中美没什么可谈的,这并不是因为特朗普政治信誉不佳,而是谈判必须有个前提,即妥协了还有活路。现在,美国没有给中国留下妥协空间,双方连低级别的技术磋商都没必要了。关税战一定会长期化,但烈度未必一直上升。因为无论是54%,还是104%的关税,都是实质上的贸易禁止,到了这一程度,数字已经不再重要了。

关税战一定会长期化存在,实质上的贸易禁止已成事实关税战一定会长期化存在,实质上的贸易禁止已成事实

在特朗普的本次任期内,全球都会面对这一新的现实。中期选举当然会有小的改变可能性,但前提是共和党选情一败涂地,丢失两院多数席位。

第二个问题,会不会存在他国对美妥协、变成中国孤立的局面?

答案是不会。因为其他国家再怎么妥协,也无法生成特朗普想要的结果。欧委会在4月7日向美国提议对汽车和其他工业品免税,特朗普的回答是“这不够”。而越南第一个对美妥协,提议双方“零关税”,美国不屑一顾。白宫贸易顾问纳瓦罗表示,“(双零关税)对我们毫无意义,因为重要的是非关税欺诈。零关税不会减少我们1230亿美元(对越)逆差。”

假设特朗普跟其他所有国家谈妥,加征幅度减少,唯独和中国没得谈,这在某种程度上又回到了他第一任期时的做法。事实证明,出口商不是傻子,不会老老实实缴重税,只会绕道。包括贴牌、组装、轻加工,实在不行才落地制造。但无论越南还是墨西哥,都只能承接一点点终端制造,上游仍然要靠中国。中国的代价是付给中间商几个或十几个百分点分润,想象中的产业转移并未发生,只是增加了摩擦成本。这也是特朗普本次对各国寻求妥协不松口的原因。

中企策略将受考验

既然关税将长期化、普遍化,那么对于全球汽车价值链的打击也将深度持续。

有言论说,这样的打击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影响非常小,即便有,也是对美国生产商(大部分是德国品牌在美产能)打击更大,毕竟中美直接的整车贸易确实不多。

2024年,中国汽车对美整车出口金额48亿美元,占据同期中国所有整车出口的4%。中国对美出口零部件则有276亿美元。需要明确的是,一些多用途基础材料,比如石墨、金属(电池前体),很多时候并未算作“汽车零部件”。因此,实际出口的零部件金额恐怕更高。

截止2025年2月底,中国车企在墨西哥部署的总产能大约为58万辆/年。包括奇瑞、比亚迪、江淮等等,还有宁德时代、国轩高科等大供应商。其中约70%(超过40万辆)瞄准美国市场。理论上,美国对中国品牌整车进口持严厉态度。美国声称有一系列产地溯源和认证上牌的措施来保证。

但这根本解释不了中国企业近年对墨西哥市场的踊跃投资。

2024年,墨西哥供应美国接近300万辆车,大部分属于美日德制造商在墨西哥的产能输出。这些产品当中,包含有多少数量或者价值比例的中国零部件,就可以视为中国产,而非墨西哥产。美国海关的实际操作其实是模糊的。

中国车企近年一直在加强对墨西哥的投资1中国车企近年一直在加强对墨西哥的投资1

海关不能光看报关单。美国海关体系当中,负责现场检查货物、核对原产地起运信息的海关边境保护局(CBP),如今正忙着通过AI手段,识别货物分类,细化原产地认定的标准和指导操作。年初CBP的预算表明,今年CBP的重点并非强化征收能力,仍然是打击芬太尼和非法移民。

在一线不具备执行能力的基础上,强行推动广泛加征的结果,海关要么容忍大范围滞留,要么打马虎眼,将看上去是墨西哥生产的产品放进来。

因为地理隔阂和跨境运输成本,中国企业也不会将针对南方共同市场的产能放在墨西哥,更合适的地点是巴西和阿根廷这类国家(事实上也是这么做的)。排除了其他可能性之后,剩下的无论看上去多么荒谬也是现实:即每年数十万辆中国制造的车,以某种方式合理合法地进入美国市场。

造一个壳子,里面塞满了中国零件,顺带解决备件维保,与采购昂贵的零部件,以更加昂贵的人工生产相比,哪一个对管理层更有利,不言而喻。

因此墨西哥政府忙着寻求妥协,加拿大选择硬刚(加政府宣布对美国汽车加税25%,4月9日生效)。现任美国政府对此心知肚明。

尽管政治人物调门非常高,在海关一线缺乏执行力的情况下,当前的默契还可能持续一段时间。但执行力早晚跟上来,最迟到明年早些时候,这种“白皮红心”策略可能就会遇到困难。

供应链面临“解体前的挣扎”

美国上届民主党政府,虽然对中国整车征收27.5%的关税,对电动车征收102.5%的关税,但对于高度依赖的零部件,得到了事实上豁免。

即将从DOGE离开的马斯克非常清楚,同样一辆Model 3,在哪里生产成本最低、效率最高、良率最佳。如果他没有将德州和柏林的整车产能对接中国零部件供应,才是一件奇怪的事。

事实上,美国生产的特斯拉,成本优势也是建立在中国供应链基础上的,大规模依赖于中国产锂电池、压铸件、内饰、智能驾驶模块等关键部件,而特斯拉则专注于投资和保有FSD等软件知识产权。

和其他主机厂遮遮掩掩的进口行为不同,有媒体表示特斯拉采用的是堂而皇之的“直接提货、直采报关”模式,拜登政府对此视而不见。两者关系不睦丝毫没有影响到默契。

这种拒绝中间商赚差价的做法,看上去不错,但在本轮关税战到来之后,如果拿不到豁免,特斯拉就只能独立承担关税,因为无论关税是54%还是104%,都远远超出中国供应商所能承受的极限。这一次,他们不会和特斯拉一起承担成本。理论上他可以将新增成本转嫁给消费者,但恐怕不是好主意。特斯拉在美国正遭遇空前的品牌经营困难,和马斯克从政密切相关。

特斯拉当然可以效仿他的同行,在墨西哥过一道跳板,但是这意味着巨大投入,特斯拉在两三年前就叫停了墨西哥项目,时机耐人寻味。

即便当初墨西哥项目启动,辛鲍姆政府的商务政策、 USMCA政策的不确定性,都事实上打击了中国供应商的投资意愿。

面对困境,马斯克也只能愤怒地表示,贸易战智囊、白宫贸易政策顾问纳瓦罗“比一袋砖头还蠢”。他宣称特斯拉旗下的四款车是“美国制造”含量最高的四种车型。

马斯克在社交平台表达对关税战的不满马斯克在社交平台表达对关税战的不满

不止是特斯拉,所有的美国整车厂商,都必须重新评估和中国供应有关的链条价值,从原料采购、整车制造、技术合作,都得考虑重组。不远的将来,美国整车制造商将被迫移除中国新能源供应链,而后者则是全球创新最活跃、产能规模最大、拥有排他性优势的供应链。

很多只有中国能生产的、或者中国拥有极大价格优势的物料,美国人还不清楚到哪里去找平替。美国想建立足以匹配需求的电池金属正极前体、稀土元素、石墨等产业,需要10-15年。有这功夫,黄花菜都凉了。

在无限关税战体制下,全球供应链的主题,从效率转向安全。“安全”意味着必须让渡成本,而供应充分本地化(不考虑可行性)则意味着主机厂和供应商利润的大滑坡。事实上,新旧大陆之间的供应链体系,正濒临解体。但在彻底解体之前,可能面临长达几年的挣扎。

对跨国整车生产方式的双重摧毁

对此更想破口大骂的恐怕要数BBA的CEO们。

2024年,中国从美国进口奔驰6.5万辆,GLE系列,GLS(配置|询价)系列是主力车型。后者指导价106万元~178.8万元。一辆GLS的利润,比10辆C级都多。

有意思的是,中国的奔驰进口车,大部分来自美国。而美国的奔驰高端车型,大部分来自欧洲。不管欧洲还是美国的高端车产能,零部件则来自欧洲。如果一路拆解到次级物料,有一部分来自中国。

奔驰、宝马、雷克萨斯都有个共同点,就是精准拿捏中美高端车消费者的需求。除了产品力和品牌力之外,产地也能提供情绪和社交价值。支撑这一逻辑的,则是这一消费阶层的价值观。

关税上浮后,在美国购买一辆G级(配置|询价),关税成本将从3200美元涨到3.2万美元。而中国购买一辆GLS,则也要上涨几乎同样的成本。这里还没有考虑奔驰美国产能对欧洲零部件进口征税。如果考虑这一部分,生产商完全转嫁成本的话,在中国购买一辆GLS,关税将加到令人吃惊的到岸价的144%(以4月9日对美征税84%计算)。

2024年,中国从美国进口宝马1.95万辆。而奔驰和宝马则占据中国进口“美国车”总量的60%。

关税战具备潜在的双重摧毁效应:摧毁跨国车企全球产能配置(豪华车受伤最深),摧毁围绕效率优先配置的全球供应链。

它迫使跨国厂商立足于本地化,重新配置产能和供应链,除了美国本土的需求,辐射亚洲产能必须要远离美国这个关税大坑。最便利的路则是回家,即搬回欧洲。当初看,宝马将X5国产(配置|询价)化是被迫的,反而收之桑榆。雷克萨斯在上海的独资项目,也显得颇有前瞻性。尽管他们都未曾料到世事如此诡谲。

至于中美供应链切割,这张牌拜登政府已经打到极致。实在无法找到平替的,也只能放过。虽然眼下的关税税率更凶猛,但世界是物质的,没有就是没有。美国客户自己会找到解决方案。

全球汽车产业摩擦成本势必加剧全球汽车产业摩擦成本势必加剧

美国很清楚,中国这几年的努力,对美出口已经降为出口盘子的15%左右。还是那句话,进口商自己会找到出路。这5000多亿美元(2024年对美出口额)不会丢光,只会以某种形式继续存在,代价是摩擦成本加大。综合成本一旦越过供应商盈亏线,买卖就做不成了。在这个前提下,全球的汽车生产商都需要找到、也能找到新的产销方式。无论如何,都不会比过去更舒服。

注:图片部分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