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至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全长7.8千米的北京中轴线是世界上现存最长、最完整的古代城市轴线。从历史深处走来,北京中轴线挑起了北京城的脊梁,串起了老城百姓的生活,生动讲述了中华文明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牵挂。如何让中轴线这一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传下去”“活起来”,迸发出新的生命力?如何保护好、利用好中轴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发挥国际交流功能、拓展国际交流场景,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传下去”是中华文明的根本信念。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首先是连续性。中轴线的创立、发展过程就是对连续性这一特性的具体例证。元朝在营建元大都时参考了《周礼·考工记》的都城形态,高度认可“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等理念,中轴线初具雏形;明朝嘉靖年间中轴线初步形成规模;清朝强化了中轴线的城市轮廓线功能,充分体现了当时的统治者对中正、中和、中道、中庸价值的尊重。从中可以感悟中华民族走自己的路的文化主体性,进一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以中轴线保护为牵引,统筹推进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重点文物腾退修缮和活化利用。中轴线既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必须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理念,一方面尽最大努力推进文物遗产的风貌恢复和保护修缮,另一方面注重对其进行合理开发利用,认真贯彻落实保护规划,加大保护力度,接续努力、久久为功,像守护家园一样守护好中轴线,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财富世世代代传下去。
“活起来”是文化遗产发挥作用的必然要求,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本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近来,中轴线上的文物古建向市民游客开放的同时加入了更多的数字化场景,用科技手段带给游客沉浸式的游览体验。比如,钟鼓楼的“时间的故事”采用了数字化展陈的手段,收录了永乐大钟的声音,让观众沉浸式感受晨钟暮鼓,而这样的钟声曾指引全城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随着时代发展的脚步,如今的中轴线正迸发出新的生命力,以开放的姿态联通世界,成为展示中华文明和国家形象的窗口平台。发挥北京中轴线的国际交流功能,利用国家会议中心、鸟巢等建筑的空间优势和场所特点,增进人文、体育交流;发挥前门、王府井商业街区优势,积极开发中轴线文化体验的旅游产品、创意产品设计、文化体验线路,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在确保文物安全前提下,因地制宜开展不可移动文物活化利用,讲好“中轴故事”,大力培育新场景、新业态,将中轴线打造成为各国体验京味生活的生动载体,推动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等创新发展。
来源:花生酱璐璐